2025-08-14 20:19:20
2025年8月15日,中國人民銀行將開展5000億元買斷式逆回購操作,期限為6個月,以維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。當月央行通過買斷式逆回購操作注入中期流動性3000億元,釋放了相對寬松的政策信號。分析師指出,此舉旨在應對政府債券發(fā)行高峰和存單到期壓力,同時推動寬信用進程。預計8月市場流動性不會持續(xù)收緊,四季度初前后央行可能再度實施降準降息。
每經記者|張壽林 每經編輯|廖丹
為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,2025年8月15日,中國人民銀行將以固定數量、利率招標、多重價位中標方式開展5000億元買斷式逆回購操作,期限為6個月(182天)。
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分析,8月分別有4000億元3個月期和5000億元6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到期。8月8日央行開展7000億元3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后,15日再開展5000億元6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,顯示當月央行共計超額續(xù)作買斷式逆回購合計3000億元。
中信證券宏觀分析師趙詣指出,相較于6月、7月2000億元的投放規(guī)模加量,8月買斷式逆回購釋放了相對寬松的政策信號。
王青表示,此次公告符合市場預期,意味著當月央行通過買斷式逆回購操作注入中期流動性3000億元。8月分別有4000億元3個月期和5000億元6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到期。此外,8月還有3000億元MLF到期,預計央行也有可能加量續(xù)作。
當月3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到期4000億元,6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到期5000億元,續(xù)作后,8月3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實現3000億元資金凈投放,而6個月期品種完全對沖。趙詣分析,8月5日以來央行OMO(公開市場操作)持續(xù)凈回籠,雖然上半月資金面整體寬松,但伴隨稅期臨近和超長債發(fā)行壓力抬升,以及存單到期壓力上行,央行選擇維持買斷式逆回購凈投放的操作模式,且相較于6月、7月2000億元的投放規(guī)模加量,釋放了相對寬松的政策信號。此外,8月共有3000億元MLF到期,預計后續(xù)也可能會維持小幅凈投放的操作模式。
對于買斷式逆回購加量凈投放背后的主要原因,王青分析,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加快政府債券發(fā)行使用,8月會繼續(xù)處于政府債券發(fā)行高峰期;此外,當月存單到期規(guī)模較大,監(jiān)管層持續(xù)強調“引導金融機構加大貨幣信貸投放力度”,而7月信貸增量出現負值,主要受6月信貸透支,以及隱債置換等短期因素影響,8月新增信貸將恢復正值。這意味著8月在短期市場流動性繼續(xù)處于較為穩(wěn)定的充裕狀態(tài)下,中期市場流動性有一定收緊壓力。
王青判斷,8月央行會繼續(xù)通過MLF、買斷式逆回購注入中期流動性。這一方面有助于在政府債券持續(xù)處于發(fā)行高峰期階段,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,另一方面也釋放了數量型貨幣政策工具持續(xù)加力的信號,有助于推動寬信用進程,強化逆周期調節(jié)。整體上看,8月市場流動性不會延續(xù)7月下旬開始的持續(xù)收緊過程,“反內卷”推升市場利率的可持續(xù)性有待進一步觀察。
他進一步判斷,在上半年宏觀經濟穩(wěn)中偏強,三季度外部波動及經濟增長動能變化有待進一步觀察的背景下,短期內降準和恢復國債買賣的概率不大,央行更可能通過MLF和買斷式逆回購等政策工具保持市場流動性充裕。不過,7月制造業(yè)PMI指數在收縮區(qū)間再度下行,結束了此前兩個月的回升過程。這意味著近期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。他預計,四季度初前后央行有可能再度實施降準降息。
利率是資金供求關系的價格信號,利率低位下行反映信貸供給相對充裕,資金需求方獲得銀行信貸支持更加容易、成本更加優(yōu)惠。
從銀行間市場資金交易最新價格來看,8月14日DR007加權利率1.4424%,較上一交易日降0.98bp。近5日平均利率為1.4740%,顯示最新資金價格繼續(xù)走低。
光大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張旭日前在接受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采訪時指出,在任何時刻都要關注7天期公開市場操作利率,因為7天期公開市場操作利率是主要政策利率,是釋放政策信號的主要途徑。
張旭說,銀行體系流動性受貨幣政策操作、現金投放或回籠、財政收支、外匯流入流出、存款準備金率、市場主體持有資金意愿等因素的影響。
他表示,公開市場操作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對銀行體系流動性“削峰填谷”。例如,當流動性波峰出現時,公開市場投放量會降低以“削峰”;當波谷來臨時,公開市場操作便傾向于凈投放以“填谷”。
封面圖片來源: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-VCG41N1451024169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,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